《开滦日报》新时代开滦精神绽放光芒2024年4月29日 新时代开滦精神绽放光芒 ——建设集团承建的内蒙古双利矿见闻 □本报记者 吴 萌 □本报特约记者 赵春生 □本报通讯员 朱 峰 从巴彦淖尔市驱车,沿赛陕公路一直向北,绿植罕见,只有稀疏的黄草零星点缀在沙丘上,耸立在公路两旁的风车兢兢业业地旋转着,与远处连绵不绝的雪山构成了独特的风景。 颠簸了两个多小时,车子终于到达海拔2000多米的低山丘陵地带,建设集团承建的内蒙古双利矿就坐落在这里。在双利矿,一支年轻的团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开滦“特别能战斗精神”。3月27日,记者来到这里,听他们讲述在外埠的创业故事。 他们特别能战斗 初到工地,时间尚早。前一晚刚下过雪,天空澄碧,纤云不染,空气中透着几分凛冽。收回视线,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板房整齐排列,主井、副井和风井三个井架被蓝色挡板包裹,靠近外部道路一侧则是同色系的3米高防尘网围挡,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车子直接驶入一个只有一层的U型建筑,落地的玻璃窗沿建筑内侧建起了一条长长的走廊,看上去通透又干净。广场上平整的水泥路面,没有一丝杂物,这个自成一统的小院既是项目部的“指挥中心”,又是员工在外埠的“家”。 穿过U型建筑,就是之前看到的5排板房,这里是施工人员的生活区。为便于管理,按照班组进行了划分。“这里都是员工房间,我们还特意为双职工或探亲家属预留了10个房间。”建设集团矿建工程处第一项目部副经理方厚热情地介绍着他们自主管理的细节:这里男、女淋浴室和水冲蹲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考虑到当地冬季寒冷漫长,项目部统一使用超导体电加热锅炉供暖。“瞧,WiFi连接手机,就能实时进行远程监督控制,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方厚打开手机,边演示边介绍。为将自主管理做细做精,他们下了一番功夫。 方厚说这里号称无饭店、无快递、无外卖“三无”项目部,“去趟县城来回要4个小时,项目部人员去办事都是攒在一起,由一个人下山办理。” 方厚今年38岁,是项目部年龄最大的员工。东至内蒙古满洲里,西到新疆塔城,像他这样随项目辗转北方各地的青年员工早已对这种环境习以为常。“去年冬天施工,中午正吃午饭,一阵狂风把几个围挡刮倒了,我们几个立刻放下碗冲出去,来了一场围挡抢修战。”虽然方厚说得轻描淡写,但是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个中艰辛。 这样的会战还有很多次:施工准备期,项目部副经理骆鹏飞带领实习生在现场参与井筒各盘口加工,节省人工成本7.75万元;为保工期兑现,冰雪天气下,项目部经理李俊利等5名管理人员带领7名施工人员仅用8天就完成了中央进风井井架基础、变电所、压风房及绞车房屋基础施工任务,比计划整整提前了9天……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证明了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团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他们特别能担当 2021年9月27日,建设集团以公开投标方式中标获各琦二号铁矿(改、扩建)工程项目一标段,因相关手续未能及时备齐,直到2023年4月12日才正式开工。作为项目负责人,李俊利带领员工在2022年7月就进场开始进行项目测量等工作。 “咱们现在所在位置原本是8米深的大坑。”李俊利说,最初和他一起来的只有4人,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平整场区,组织井架、空压机、变压器等设备进场。 当地冻结期长、风沙大,加之交通不便,很多材料无法及时运送。李俊利等人一起挥锹、就地取材,将不远处的矸石装车运到现场,作为变压器安装基础。刚开始时,很多设施不完善,现场无供水管路,他们就驱车到1.5公里外的双利矿井办公楼,将一桶桶水运到工地。而劳累了一天,他们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步行回到位于双利矿井的临时宿舍。 “合同中,平整场地只是甲方估算的一个工程量。”李俊利说自己是个爱较真的人,恰好也是测量专业出身,他想弄清楚这个工程量到底是多少,就和技术主管杨清文在工作间隙打配合,挤出时间将整个区域所要平整的土包、深坑一一取点测量。 “说实话,这个工程量真不小,300多个点。”李俊利不住地夸赞杨清文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劲儿”,将课本上学来的知识加以运用,研究下载了专业软件,并借助Excle表格设定好公式,仅3个小时就计算出了准确数据。“年轻人脑瓜灵,有干劲儿,这项工作为我们增加了签证产值。” 边走边聊,突然狂风四起,迎风行走的记者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随即也学着李俊利的样子,转身退着走。听他说,三四月正是风沙肆虐的季节,去年这时候几乎天天都是黄沙漫天,在工地上转一圈,衣服上就能装回2斤沙子。难怪,工程处为他们统一配备的防风工作服都是耐脏的深灰色。 李俊利依然清晰记得,去年3月底,他们在风雪中安装、加工副井井架平台时的情景,“井架是基础,不能有分毫偏差,每调整一次,都要测量校准。”杨清文带着棉帽子,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在风雪中不停地搬着测量工具更换位置,一直忙到天黑看不清标尺才回来,到宿舍和衣而卧就睡着了。 这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事例不胜枚举。据统计,第一项目部员工积极践行“掘”心拼搏、“砌”而不舍、“掘”不言败、“砌”筑梦想的誓言——大风扬尘中副井稳车、进风井提升机安装,风雪中进风井稳车安装,风雪中加工作业的他们不得不躲在一块木板后面进行焊接……条件虽然艰苦,但团队成员没有任何怨言。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3条立井仅用时35天就完成大临工程筹备工作,为凿井正式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们特别能创造 记者在厂区内参观还不到半小时,穿着羽绒服仍不觉得暖和。李俊利说他们开工时冰冻期还没有结束,接近零下20摄氏度的那种透心凉和常来常往的沙尘暴,一度让井架安装遥遥无期。 “中央进风井Ⅴ型井架与ⅣG型井架结构不同。”李俊利进一步解释说,一、二层井架分南北两扇组装,空中合拢,之前他们有过类似的安装经历,要在空中完成16个连接点的对接,速度慢,也不安全。 只有干不成事的人,没有干不成的事。第一项目部着手改造,用法兰盘作为连接点,“就像乐高拼装玩具一样”,李俊利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在地面通过36对法兰盘将组装在一起的梁全部连接,在空中他们只需连接最后剩下的4个点,原本一侧六七个小时的空中对接只用了1个小时,仅此一个环节,就节省了工期近2天。 记者正感慨他们的智慧时,忽然感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暖和吧,这里的温度是空压机产生的热量。”早在筹备阶段,第一项目部就考虑将空压机安放在主井与副井中间,“每个井口都需要保暖,而空压机风机需要散热,我们就做了个连接管,将空压机风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井下。”李俊利进一步解密,这项小技改每月节省供暖风电费18000多元,同时节省50千瓦的暖风机一台。 如今,把“等设计”转变为“融于设计”,把想创新变为真创效的理念已深深印在这些年轻团队成员的心中。下一步,他们计划将贯通后的进风井与副井稍加改造,让装矸系统与人员上下分开,预计每月的提升能力最大可达13000立方米。 矿建工程处员工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甲方的赞许,他们有意将这里的后续安装工程一并交给建设集团。不久前,他们还到建设集团正在施工的马城铁矿井塔楼项目、田兴铁矿主井区溜破系统工程进行实地考察,为双方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支年轻的团队用“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造”精神,高高扬起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奋进风帆!
【记者手记】 广阔舞台 奋斗乐土 □本报记者 吴 萌 阴山脚下、黄河岸边,建设集团矿建工程处的触角已延伸到了祖国各地,他们用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特别能战斗精神”。作为青年一代,李俊利他们更是随项目部“南来北往”“东出西归”,迅速成长。承建的工程项目由专营集团公司拓展为局内、外市场齐头并进,涉猎的领域从煤炭市场扩展到非煤矿山,向非煤矿山技术、爆破服务、生产运营等市场延伸,工程项目实现从竖井到斜井、斜坡道,从开拓到金属非金属采掘、尾矿库处理等,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势头锐不可当。 在这个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第一项目部中,发生的一个个奋斗故事,生动讲述着新时期青年人如何把握机遇、怎样敢闯敢干,许多怀揣梦想的青年人在这里找到了展示的舞台,也有许多精彩故事在这里发生。 青年人,大有可为。创新、提效、降本……在一个个矿建项目中,经验不断积累、素质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和团队凝聚力迅速提升。项目建设也回馈以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土壤,青年人以“热辣滚烫”之姿在奋斗的舞台上一笔一划地勾勒出自己的青春风采。 青年人,大有作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第一项目部讲述的奋斗故事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80后”“90后”们逐渐从工程建设的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作为,在工作中踔厉奋发、踵事增华,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青春“滚烫”,青年是企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更是企业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相信,这些怀揣梦想的青年人,一定能在项目建设中实现人生理想,绘就精彩华章。 |